叩问百廿校史 求索教育本心发表时间:2017-06-30 流览量: 分享到:

    从1897到2017,在两个甲子的建校历史上,二中曾分别举行过65周年校庆与110周年校庆,而今年,我们又将迎来建校后的第三次大庆。不过,在温州教育史上,有关二中校庆的故事,却一度被冠以“有趣”之名。这是因为什么缘故呢?

欲究其竟,则需要先回顾一下历次校庆的命名与举办时间了:

1996年,温州二中举办建校65周年庆典活动,同年编印《温州二中六十五周年校庆纪念册(1931-1996)》。

2007年,温州二中举办建校110周年庆典活动,同年编印画册《温州二中110年华诞(1897-2007)》,并开发、编写以学校校史为内容的校本课程教材《qt电子官网平台》。

细看这段历史后我们能够发现,65周年校庆与110周年校庆两次校庆活动之间,其实仅仅存在11年的间隔,但却因为算法的不同而产生了34年的时间差。此外,这样的差别又不曾在那些以文字、图片等形式固定下来的纪念册或教材中为大众呈现过明确的解答,故多年来,温州教育史中有关二中建校的日期众说纷纭。此番历史,似有“轶事”之势。

孟庆江画温二中1996年校园_副本.png

                 1996年二中校园(校友孟庆江画)

那么,在二中的建校时间判定中,究竟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算法呢?

有关二中的建校时间,普遍存在着两种说法:一是以孙诒让于1897年创办的“永嘉蚕学馆”为发端,至今(2017年)已有120年办学历史。二是以1931年2月,由蚕桑学校、商科职校、女子中学等三校合并而成的“旧温属初级共立中学” 作为校龄之始,则校史至今应为86年。二中的65周年校庆,便是依照后一种算法来进行命名的。

上述的两种说法,皆有其依据。而之所以有这样不同的算法,主要还是由于学校沿革的复杂性以及早期教育史评定标准的模棱——晚清时期,不少有识之士抱着“中西兼用、科教兴国”的宗旨,创办了众多的技术或师范学校。这其中就包括孙诒让先生于1896、1897年创办的“学计馆”(今瑞安中学前身)与“蚕学馆”(今温二中、qt电子游戏前身)两所学校。而随着民族命运的改变,民国时期,这些技术学校、师范学校或是解体或是消亡,余下的部分,也大多合并而转变为普通教育学校。

因此,在后来很长一段的时间内,许多经历过这一转变的学校都存在着这样的疑惑:其校龄应从教学性质转为“普通教育”之年起计,还是把“非普教”和“普教”两段经历合并计算?对于自己“非普教”的历史前身,学校到底应当予以认同还是切割?

这一问题,诸多编写二中校史的前辈们其实早已有过慎重的考察与思量。在《qt电子游戏》里,编者在“学校演变概况”一栏内便已提及我校的三所职业教育前身:

“本校创建于1931年2月,由旧温属联合县立中山蚕科职业学校、旧温属联合县立中山商科职业学校和旧温属联合县立女子中学合并而成。

1930年底,上述三所学校奉命合并为普通初中,由永嘉、乐清、瑞安、平阳、泰顺、玉环等6县公办,称“旧温属共立初级中学”(简称“共中”)。学校实行男女同校,学制为3年。”

由此便可知晓,二中在1996年举办的65周年校庆活动,实是按照学校办学性质的转变(将原先三所各自分散的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女子教育学校整合成为了一所男女同校的公办普通中学)来作为校龄计算开端的,它试图追求教育性质的连贯与真实

65周年校庆 014.jpg

                                                            1996年校庆活动掠影

但是后来,随着社会和教育界对建校时间判定标准的逐渐统一,我们也对自己的校史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我们视文化、教育等根本是否“一脉相承、过程从未中断”作为校史的梳理依据,而非仅仅依“校名变更”、“办学目标变化”、“校址变迁”、“教学性质转变”等阶段性改变而进行单一的判定。一所学校的历史,应当回溯教育教学之初心

因此,自1997年起,二中便已承认和接纳了自己曾经历时34年蚕桑办学史、商科职业教育史以及女子教育史(1897~1931)。此后,在二中的校史馆、校史教材里,都展现了百年校史的传承和教育。2007年的110周年校庆与即将举行的120周年校庆活动,都是依照尊重历史的原则进行校龄计算与活动命名的。只是在面对公众时,鲜有合适的机遇告知此事的来龙去脉,故借此机会重提旧事,明其是,正其名,叩问校史以彰教育之本真!

DSC02978_副本.jpg

                                                      2007年校庆活动掠影

事实上,早在十年前,温州市教育局办公室便已发布对此段历史的官方校正,今日附上原文,不再赘述。

【qt电子官网平台】

温州第二中学建校110周年 还原校史还原校庆还原教育

⊙温州市教育局办公室

10年前,曾举行过建校65周年校庆活动的温州二中,如今迎来了110周年校庆。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温州二中的前身是旧温属六县联立初级中学,人称“联中”。早在1928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对全国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进行调整,经国民党永嘉县党部魏介夫提议,要将旧温属商科职业学校、蚕桑学校和女中合并为中山中学。几经周折,1931年2月,旧温属六县的县长、教育局长和教育款产委员会代表会集永嘉县政府开会,组成“共中”董事会,推定杨振霖为校长,实现了3校合并。学校分为三部,第一部以原商校为校址(府学巷孔庙遗址,现工人文化宫处);第二部以原女子中学校舍为校址(县学前孔庙遗址,现军分区处);第三部在蚕桑学校原址(今实验中学分部)。“共中”面向旧温属6县招生,办学经费由6县教育部门共同负担。校长杨振霖赠田18亩,以其收入专购图书。学校初建时,有学生6个班,251人,教职员24人。当年秋,招新生3个班(其中二年制师范训练科1个班48人),在校生304人,教职员仍为24人。7月,校名改为“旧温属六县联立初级中学”,简称“联中”。第二年秋,男女学生一起授课。校舍经过几度修葺,并扩充了四个新教室。1933年起,学生全部为普通初中生。

这样,温州二中的创办时间划为1931年2月。

近年来,温州教育史专家李方华在研究中发现,温州二中历史上“共中”、“联中”的前身还涉及蚕桑学校。而蚕桑学校是温州创办最早的学校之一,其创办人是孙诒让。

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号籀庼,晚清朴学大师,著名教育家,瑞安城关人。晚年多次拒绝征召,致力地方教育事业,先后在今温州、丽水两地创办各级、各类学校300余所,开温州一代新声,为乡梓学子造福。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孙诒让哀叹“今日事势之危,世变之酷,为数千年所未有”。为进一步讲求新学,他多方收集有关时务政书,向上海等地订阅报纸,探索救国图强之道。他认为“自强之原莫先于兴学”,因而用在教育事业上的心血最多,收效也最著。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清政府决定废科举,设学校。孙诒让受温州和处州两府人士的推戴,于当年十月就任温处学务分处总理。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复被全省学界推举为教育总会副会长。他的教育事业遂由瑞安一县,推广而至于浙南地区。孙诒让主张发展职业教育。他认为“学艺不兴,则士陋而无术,农劳而寡获,工窳而不精,商拙而失赢”。为此他特别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反复建议创办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光绪二十三年(1897)春,孙诒让鸠资在温州创办永嘉蚕学馆,此蚕学馆与江西高安县蚕桑学堂(1896年创办)、杭州蚕学馆(1897年创办)并为全国最早的一批蚕桑职业教育学校。

1901年,蚕学馆改为温州蚕桑学堂,并于乐清、平阳设蚕桑分局。1905年,学堂划归温处学务分处管理,定名为温州初等农桑实业学堂,1911年,改称温州府官立中等农业学堂,1912年,复校名为温州蚕桑学堂。1915年,改为温属乙种蚕业学校。当时,蚕学馆馆址设在县城道后关帝庙后进(现实验中学广场后巷分校所在地),占地30亩,其中桑园20亩。新建两层楼房2幢,有蚕室、制缫车、高倍显微镜。教学兼用中西新法,讲授饲蚕种桑技艺。校年产改良蚕种一万多张,选择精究,质地优良,永嘉楠溪、瑞安高楼、乐清虹桥、平阳南北巷等处蚕农竞相订购。每年春天,学校向各县推广优良桑苗。春蚕季节派学生分赴各育蚕地区进行技术指导。育蚕户获得优良桑苗、改良蚕种和育蚕技术,学校亦获得经济收入,并提高了声誉。

1923年,学校升格为温属甲种蚕业学校,规模达到6个班,学生200余人。办学经费每年2000余元,校内蚕种、蚕丝、桑苗出售每年可得数百元。

1927年,学校改为永、乐、瑞、平、泰五县联办,校名温属联合县立蚕桑职业学校。办学经费由五县筹集,学生由五县保送一半,学校自招一半。学生就读交书本费和膳食费,免交学费。

蚕桑学校历时34年,作为晚清时期创办的专业学校,虽历经变迁,迭有盛衰,但学校取得了相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仅推动了温州地区蚕桑业的发展,而且为日后的中等教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理清这段史实,温州二中的办学历史因此提前35年,孙诒让先生成了温州二中的创办人。

(此文原载于2007年10月27日温州教育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